私募賺走錢 風險國銀扛








【經濟日報記者許維真/專題報導】



2007.12.25





  在台灣同時從事企業金融與消費金融業務的四大外銀,即使過去受限於有限的分行數,靠著專注深耕的策略,多半都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如今紛紛藉由併購大舉拓展據點,渣打併竹商銀和花旗併僑銀的兩起併購案中還買到客戶基礎,「國內銀行能不怕嗎?」一位外銀高層說。


  國內銀行過去幾年猛衝刺消金業務,以民營銀行為首,最後連向來保守的三商銀都跳下來做現金卡和小額信貸,當時企金頓時成了銀行中的「棄兒」;不過,在雙卡風暴重創獲利後,加上手上資金過多需要消化,國內銀行如今又回頭重拾企金業務拚聯貸,「錢是借出去了,但沒有風險定價概念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一位前財經官員搖頭表示。


  比如最近幾起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s)買國內銀行的例子,因為私募股權基金願意出CP(商業本票)加碼20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的利率,滿手錢的銀行因為好不容易可以放款出去,也很開心。


  國銀 搶著借錢給私募


  這位前財經官員表示,雖然說私募股權基金本來就是靠著高槓桿比提升獲利水準,但國外的做法是,需要資金的私募股權基金以發行高收益債券的方式籌資,會來買這種產品的也都是專業的投資人,次貸風暴後,沒有人願意買這種高風險的高收益債券,不少私募基金的案子因此做不成,「只有台灣的銀行還搶著借錢。」


  「這些案子裡花旗當買方財顧的,你看花旗銀行有沒有借錢給人家?」


  最近幾起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國內房地產的案例,用的也都是國內銀行的錢,特色都是「高成數、低利率」,  例如花旗不動產私募基金(CPI Capital Partners)投資內湖經貿園區一案,銀行借款利率不過次級市場商業本票加碼68個基點,光是靠租金收入和利息費用間的利差,就讓花旗不動產私募基金賺翻了,「錢都被私募基金賺走了,風險卻是國內銀行來扛。」一位資深金融業人士表示。


  反觀外銀,在上述幾起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案中,聯貸行列中都不見外銀的蹤影,四大外銀甚至對一般企業聯貸案的興趣都不高。花旗商業銀行處處長鍾國強日前在記者會上被問到,由於近期中國緊縮銀行放款成長,加上明年新勞動合同即將上路,預計將有不少台商受到影響、甚至倒閉,國內銀行對此紛紛增提壞帳準備因應,花旗是否也需要這樣做時,他的回答是:「應該不至於。」


  鍾國強的理由是,花旗對於自身的portfolio(放款組合)向來採取動態管理,針對上述因素的可能影響,已於今年中做過壓力測試,預期對現有portfolio影響有限。不過,鍾國強沒講出來的是,今年前三季花旗台灣對中小企業的放款約23,000多萬元,只占全行總放款的0.25%,換句話說,花旗商業銀行處賺的幾乎都是無風險的手續費(利息以外淨收益)。


  匯豐銀行也是如此,今年前三季來自利息以外淨收益,約占全部淨收益的四分之一,雖然低於花旗的二分之一,已經讓不少分行家數眾多、卻高度仰賴利息收入的國內銀行汗顏。


  辛苦錢 被壞帳吃掉


  「如果到現在還以為開放去大陸是國銀的救命仙丹,可就大錯特錯了,」一位外銀高層表示,不少國內銀行一廂情願地以為一旦開放登陸,銀行的營運和獲利表現就能突飛猛進,即使吃不到對岸高經濟成長的大餅,也能靠台商業務扳回一城,「問題是,好的台商根本不怕找不到銀行借錢啊。」


  這位外銀高層說,如果國內銀行到時的台商客戶,只剩體質較差、到處借不到錢者,國銀等於又將全部風險攬在自己身上,只要景氣循環走到downturn(下行)或是所在地國家的政策上突然來個緊縮,銀行靠放款賺的辛苦錢,沒兩下就被壞帳損失吃掉。


  一位外銀台灣區負責人說,面對外銀大軍壓陣,國內銀行現在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外銀面對併購後的整合工作需要時間,過去外銀據點都在都會區,併購非都會區、甚至是傳統信合社的據點,外銀是否擺脫以總部思考獨尊的模式,融入當地文化,發展出特有的經營模式,也需要時間觀察。


(下)


2007/12/2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獨孤求敗 的頭像
    獨孤求敗

    選擇權搖錢樹 專業投資 | 選擇權教學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