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分割減資 外資:可惡 


1000股華碩縮水為150股華碩+404股和碩
2009年12月12日蘋果日報


【王郁倫、張家豪╱台北報導】華碩(2357)品牌與代工業務模糊不清,昨決定快刀斬亂麻,將負責代工的和碩聯合與永碩聯合(簡稱和聯)分割獨立,和聯獨立後,華碩股本將減資85%成為63億元,每股淨值從39元提高為150.5元,和聯董事長童子賢對此樂觀表示:「分家將會釋放彼此競爭力。」




對於華碩的「分割減資」案市場一片譁然,外資圈一片撻伐聲音,痛批華碩以「偷天換日」手法,將和碩包袱丟給華碩股東承擔,並拋下狠話「下周一若華碩賣壓湧現,將是股東對該案投下的『賭爛票』。」
華碩此次採取的分割減資方式,與一般因虧損減資、退回現金給股東(如晶華酒店)等兩種減資方式截然不同。和聯分割獨立後,華碩另行成立和碩投控公司承接和聯股權,和碩再發行新股以相對對價方式給華碩公司及股東,而因減資85%。



華碩每股淨值150.5元



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左)、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右)昨在重大訊息發布分割案。莊宗達攝

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左)、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右)昨在重大訊息發布分割案。莊宗達攝



現有華碩股東在減資後,手中的每1000股華碩股票,將變成150股華碩加404股和碩投控。減資分割基準日暫定2010年7月1日,和碩預計2010年第3~4季時上市掛牌交易。
華碩2008年宣布品牌與代工分家,但2年來因華碩品牌仍持有100%代工事業體和聯持股,外界對分家是否確實執行疑慮叢生,期間不僅曾傳出華碩將併回和聯傳言,和聯釋股對象也備受關注。
在業務面上,華碩筆記型電腦對外尋覓代工廠遭逢困難,下游代工廠憂慮替華碩代工是間接資助競爭對手和聯,和聯在對外爭取品牌客戶下單,受制於富爸爸華碩品牌罩頂,電腦類客戶流失壓力大增。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為此對外宣布,2年內將落實分家規劃,加快對外釋出和聯持股,但由於和聯資本額高達228億元,釋股分家難度遠較宏碁(2353)與緯創(3231)高,昨日華碩董事會正式通過高複雜釋股分家案,以華碩減資85%方式,降低持有和聯股權至25%,其餘75%股權將釋給華碩10萬多名股東。
和聯昨日並公布前3季財報,今年營業額約5100~5200億元,與2008年相當,毛利率6.4%,前3季稅後純益45億元,每股稅後純益1.97元。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華碩釋股後初步持有25%股權,仍將按比例認列和聯投資收益,但長期將釋股至20%以下,完全分家。



華碩:分家短空長多


他表示,假設股東持有1000股華碩股票,在明年減資後,將可換發150股華碩股票及404股和碩投控股票,屆時華碩淨值將從現在39元提升為150.5元,和聯則維持40.6元淨值,為完成新股換發,6月中至7月底華碩將暫停交易。
對於股東持有股票數量將在明年7月以後出現大幅變化,張偉明表示,分家屬短空長多,短期流動性問題在評估分家時已考慮在內,但長期在品牌與代工切割分家後,將對各自競爭力提升有極大幫助。



華碩與和碩聯合財報概況


 

 

 

 


投資人「賭爛」 華碩周一恐大跌


2009年12月12日蘋果日報


【張家豪╱台北報導】滙豐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暨下游硬體分析師王萬里指出,華碩宣稱原始股東權益不受影響,並可藉此徹底解決品牌與代工分家的問題。




然而華碩原始股東的持股,一夕間將化為150股華碩與404股和聯的「畸零股」,造成變賣上的「流通性問題」。
再者,和碩接單與營運狀況不佳,投資人信心不高,但華碩原始股東卻被迫接受和碩股票。美系外資券商主管指出,預料若下周一開盤,恐引發強大賣壓出籠,將是華碩股東投下的「賭爛票」。



和聯畸零股流通性差


一些持有華碩股票的外資法人昨日聽聞減資85%的消息,還一度以為是誤傳,應該是減資15%才對,但事實新聞稿發布,才確定是85%沒錯,急著跳腳痛批華碩作法實在「太可惡」了,完全看不懂華碩在搞什麼!
歐系券商主管表示,只能說華碩走到最後一步路了,不這麼作的話,只有等死一途。但分割後,和碩其實也嚐不到代工的好處,因為市場早被緯創(3231)、廣達(2382)瓜分掉。



 

 

 

 

 

 

 


新聞分析/減資釋股 靈感來自燦坤


















為了避免品牌與代工間的利益衝突,2008年中,華碩決定分割和碩,走向專業分工。從母子分割、到昨天和碩釋股案正式拍板,過程就像一道龐大且難解的謎題,華碩財務長張偉明昨天直呼: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解開。

華碩宣布和碩釋股案,出乎市場意料,華碩並未採取洽特定財務投資人接手;或與鴻海、英業達等同業併購結盟的傳統方式釋股,而是選擇「減資釋股」方式,把和碩75%的股權釋予原華碩投資人。幕後最重要的操盤手,就是張偉明。

昨天華碩與和碩釋股案的法說會現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執行長沈振來雙雙缺席,全權交由張偉明獨挑大樑,David (張偉明的英文名)獲授權及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張偉明昨天坦承,自從去年7月華碩與和碩宣布分家後,兩家公司財務處團隊便一直討論釋股方式,這個謎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解開。

昨天釋股案法說會上,華碩準備了長達17頁的簡報,而且足足開了2小時才結束,華碩與和碩沙盤推演、有備而來,對於法人、媒體的問題有問必答。

據了解,華碩會選擇減資釋股方式,靈感來自前陣子燦坤與燦星的分割案。張偉明說,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如果要洽特定人接手,而且把華碩的持股水位降到最低,難度很高、而且時間會拉很長。華碩選擇釋股予所有股東,可以一下子把股權直接稀釋到只剩25%,是最快的方式。

對於外界質疑,釋股後華碩原股東被迫買單,必須持有和碩的股權。張偉明解釋,目前和碩為華碩100%持有,現在投資人買華碩,本來就是順便投資從事代工的和碩;反而是釋股後,投資人取得華碩及和碩的持股,可以選擇出脫或持有,自己決定到底要投資品牌或代工。

張偉明坦承,減資釋股會有一些副作用,像是投資人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資金被凍結、或拿到一些零股。不過長線來看,釋股完成後,華碩與和碩在營運上都可以獲得更大的彈性,長線將反應在公司的業績和股價上。


 


外資痛批 強迫股東中獎




  • 2009-12-12
  • 工商時報
  • 【張志榮/台北報導】



     華碩減資並降低和碩持股,原本被外資法人認可是正確方向,但昨(11)日細節出爐,卻是「將和碩持股轉由華碩原股東持有」,隨即引發外資法人一陣痛批質疑,最大利空在於華碩股東必須承受持有和碩期間的不確定性風險。


     歐系外資券商主管表示,此項消息勢必會衝擊下週一(14日)華碩股價表現,以華碩目前本益比約為14倍來看,短線可能得先回檔到11至12倍左右,長期投資價值將會大打些折扣。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華碩的財務操作邏輯,說穿了就是「降低股本過大的和碩持股已迫在眉梢,但在不想賣給鴻海、卻又找不到人接手的情況下,只好找華碩股東來接。」足見華碩在處理和碩持股時,心中的不安與焦躁。


     降低和碩持股向來是國際機構投資人對華碩的「最高期許」,只是華碩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大出外資法人意料之外,麥格理資本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指出,關鍵就在於華碩股東在拿到不能交易的42%和碩股票後,想賣又賣不掉,必須承受持有期間的不確定性風險。


     港商匯豐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萬里表示,這就是投資人對「是否具吸引力」股票的真實反應,和碩股本大到很難有公司吃得下來,本身又面臨與華碩間的曖昧關係。


     張博淇表示,以目前華碩約14倍本益比來看,包含了對10倍和碩與16至18倍品牌的預期,誰知道到了明(2010)年7月是否還值這個水準?先跑的一定是持股約1年的國際機構投資人。


     不過,倒不是所有外資法人的看法都傾向負面,花旗環球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戎宜蘋就認為,華碩這次捨棄人為操作較有爭議的換股,改用淨值去做切割,完全不會動到損益表,除非未來華碩與和碩淨值低於目前水準,否則對華碩股東而言,其實多了些不同的選擇。


     「股本小」,是華碩減資後成為高價股的最大優勢之一,戎宜蘋指出,未來華碩就可以跟宏碁「平起平坐」享有一樣的本益比,且小股本高價股的好處是,一旦產業方向對,股價就容易有好表現,如大立光,對華碩未嘗不是好處。



 

 

 

 

 

 


品牌與代工分家 華碩切割75%和碩股權


















華碩電腦去年宣示品牌、代工分家後,昨天終於公布股權轉換細節:華碩將降低代工事業和碩的持股至25%,剩餘75%的代工事業股權將發給股東;但華碩也將同時減資85%,等於投資人每持有一張(1000股)華碩股票,未來將被換成150股華碩、404股和碩。

華碩暫定明年2月9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分割案,預計分割減資基準日為明年7月1日。





儘管華碩分割代工事業早在市場預期中,市場也曾傳言華碩的代工事業不僅鴻海集團有高度興趣,還傳出與英業達之間有合作空間。但華碩昨天未公布第三方策略合作伙伴,讓市場大失所望。

考量到減資會有課稅問題,投資人綜所稅率率在16%以上者,每張將產生1904元課稅淨所得額,華碩預計明年提高現金股利發放比率,股東臨時會也將破例發放紀念品,以衝刺股東出席率。

不過,法人指出,華碩此舉等於強迫原股東一定要拿到和碩股票,且和碩到明年第三季、第四季才可簡易上市,礙於法人不能持有未上市股票規定,擔心明年7月1日正式分割前,法人賣壓恐將持續出籠。

面對市場的疑問,華碩表示,分割計畫對整體股東權益沒有減損,且品牌、代工分家後,長期而言,對股東仍有更多選擇性,投資評價也可充分展現。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若引進財務、策略投資人的釋股速度太慢,由於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不易進行同業併購,且考慮員工觀感,華碩採取這個方式最能快速降低對和碩的持股,同時也符合企業併購法規定。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華碩全體股東原持有100%華碩股分,並透過華碩間接持有100%和碩股分。分割、減資後,雖股東持有名目股數減少,但華碩分割減資後每股淨值將由39元提升至150.5元,對股東持有總權益無任何影響。


 


 


 


華碩釋和碩75%股權 全給股東
























華碩昨天宣布,分割75%和碩股權給華碩全體股東,使華碩與和碩正式分家。圖為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左)與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共同宣布此一釋股案。
記者徐兆玄/攝影


備受矚目的華碩與和碩分割釋股案終於拍板。華碩昨(11)日董事會通過分割75%和碩股權,授予華碩全體股東的議案,華碩直接持有和碩股權比重將由100%稀釋至25%,正式完成分家,落實品牌與代工獨立經營,惟華碩仍為和碩最大單一股東。

華碩此次釋股對象是原華碩的約10萬名股東,而非市場預測的策略性或財務性投資人。原本市場曾一度傳出鴻海可能透過投資和碩,縮短進入筆記型電腦(NB)事業的學習曲線;或英業達有意與和碩結盟,壯大實力,以和NB代工雙雄廣達、仁寶一較高下,如今希望落空。

為了釋股案,華碩將就分割的營業價值辦理減資,減資比重85%,華碩股本將由目前的424億元大幅縮減至63.7億元;和碩股本則維持228億元不變。分割減資基準日暫訂明年7月1日,華碩預計明年2月9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此案。

簡單來說,假設華碩股東原本持有1,000股華碩,經過分割、減資後,將改成持有華碩150股、和碩404股,雖然持股數減少,但淨值提升,持股總價值並未改變。接下來,和碩擬依主管機關規定,儘快申請「簡易上市」交易,希望能在明年下半年達成上市目標。

在此之前,配合減資案需要換票,華碩會有一段時間停止交易,預計時間點落在明年6月中至7月底。另外,華碩原股東7月1日取得和碩持股後,到和碩第三季或第四季完成上市,會有大約一季至半年的時間無法處分手中持股。

華碩與和碩昨天下午並共同在證交所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由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與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共同主持。

張偉明解釋,由於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如要採透過特定人接手方式釋股、又要把華碩持股比重降到很低,難度很高且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最後決定釋股給華碩原股東。

短線來看,華碩股東可能因此持有華碩、和碩的零股,而且會有一段交易空窗期,會造成交易上的一些不方便。不過從長線來看,分家完成後,華碩與和碩「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將獲得經營上的更大彈性,應該是「短空長多」。

今年到前三季止,和碩合併營收3,690億元,稅後純益45億元,以目前華碩股本424億元計算,貢獻華碩每股獲利1.06元。華碩昨天上漲0.8元,終場收在64.4元。

【記者魏興中/台北報導】華碩與和碩昨(11)日宣布透過分割、減資方式正式分家,落實品牌與代工獨立經營;外資分析師對此表示,無論從品牌、代工分家或財務角度來看,此一做法對華碩長遠發展都有正面助益。




 


 


過來人/王振堂:宣示分家第一步



















「台灣雙A」英雄所見略同,隨品牌事業不斷壯大,前後走向品牌與代工分家之路。站在過來人的立場,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說,「釋股是宣示分家決心的第一步」。在昨天和碩釋股法說會上,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坦承:「壓力真的很大,過去一年多來,經常被客人question(質疑)這個問題,認為你怎麼分家分到一半?」

華碩本周召開全球主管會議,剛好昨天閉幕。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重申「三三計畫」與「巨獅二計畫」,強調華碩明年火力全開,將全力搶攻市占率,希望明年能晉升全球NB市占排行榜第四名,後年進一步擠下戴爾,登上第三名寶座。

也由於華碩的ASUS品牌版圖不斷擴大,大到足以讓惠普、戴爾等國際大廠擔慮,造成和碩在爭取代工客戶、訂單時面臨強大壓力,必須趕快分家。隨台灣有愈來愈多品牌揚威全球,類似情況之前還發生在宏碁與緯創、友訊與明泰等身上。

王振堂認為,品牌或代工發展到一定規模,兩個事業體一定會互相傷害。他慶幸當初分家真是做對了,否則宏碁和緯創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局面。



 


 


觀察站/恐先有賣壓 但長期利多



















華碩昨天宣布分割、減資,所有股東都將分配到專攻品牌的華碩、製造代工的和碩持股,儘管有宏碁品牌、代工分家的前例在先,長期發展願景良好,但華碩這次的分割等於強迫認購華碩投資人必須認購和碩,基於不確定性、流通性等疑慮,恐將先引來賣壓。

「為何不能只要華碩品牌,不要割出來的代工事業?」這是昨天法人對華碩一連串複雜的分割手法,提出的共同疑問。由於換來的和碩一開始無法上市流通,且還有接單陣痛期,由於不確定因素太多,一位法人直言,「這只是股票先砍、後砍的問題。」

必須注意的是,金融風暴過後,全球各代工廠都力求垂直整合,競爭比過去更加激烈;和碩在分割獨立後,首先要對客戶證明,與華碩沒有瓜葛,代工客戶的秘密不會被華碩品牌知悉,還要力求成本控制,能不能在其他代工廠的圍堵中,殺出血路,還在未定之天。

由於和碩的不確定性太高,加上初期只是未上市股票,根本無法流通,法人預期,下周華碩除了可能先爆發失望性賣壓外,至明年7月1日的分割日前,也會有法人針對持股展開調節。前後二波賣壓都將考驗著投資人的持股信心。

針對華碩被迫走向品牌、代工分割,華碩高層表示,這是台灣要驕傲的地方,台灣廠商曾代工一路發展到品牌,直到品牌做大,到被國際大廠注意、進而抵制,是台灣品牌值得驕傲的地方。

華碩品牌確實已打響「堅若磐石」名號,但代工事業遭逢其他品牌商抵制,類似問題過去宏碁集團也曾遭遇,雖然分割獨立是最佳解決方案,分割後品牌會更茁壯,但華碩這場分割非得參與和碩,投資人是否願意先拿「長多」來忍住「短痛」,下周股價就會有答案。



 


 


 


以宏碁為鑑 華碩分家重生彰顯品牌價值




  • 2009-12-12
  • 中國時報
  • 【林上祚/特稿】



     華碩與宏碁是台灣最有價值的二個品牌,主機板第一把交椅的品質優勢,讓華碩股價在去年初比宏碁高出二成;但曾幾何時,宏碁股價超越華碩,宏碁的小筆電也賣得比華碩好,華碩昨日切斷代工部門和碩臍帶,就是希望彰顯品牌價值。


     宏碁2001年品牌與代工分家,經過五年的體質調整,宏碁品牌浴火重生,相對之下,華碩在品牌與代工分家,卻始終瞻前顧後,過去二年,有不少代工廠,對和碩表達興趣(包括外傳的鴻海在內),華碩錯過了處分時機,接下來遇到金融風暴,品牌代工分家又拖了一年。


     破釜沉舟決減資85%


     為了要在2011年,達到全球筆記型電腦 (NB)排名,超越東芝、聯想與戴爾,來到第三名目標,華碩一定要切斷和碩的臍帶,華碩一口氣把697億元資產切出去,連帶動到華碩的保留盈餘,華碩投資人看到一張股票,縮水到只剩150股與404股和碩股票,心裡難免質疑,「怎麼縮水這麼多?」。華碩發言人張偉明解釋,為了避免分割減資案,導致保留盈餘大幅下降,華碩必須一口氣減資85%。


     明年現金股利將提高


     但不可否認,今天品牌代工分家,一口氣減資85%,和過去幾年,華碩現金股利發放比率偏低,盈餘轉增資比率過高有很大關係,華碩過去幾年,每年每股盈餘高達5-6元,但都只發1-2元的現金股利,為了補償股東明年繳稅增加造成的損失,張偉明說,明年現金股利金額將提高。


     華碩品牌與代工業務,過去幾年一直有左手打右手的問題,華碩先前幾個重要客戶,包括新力在內,常發現請華碩代工的產品,後來居然發現華碩在背地裡偷學招數,一怒之下,馬上又轉到廣達跟鴻海,華碩今天切割和碩,是不得不的決定。


     和碩聯合財務長林秋炭表示,「董事長(施崇棠)說,品牌與代工分家,代表台灣品牌已經大到讓世界其他品牌廠商感到威脅,這是台灣應該感到驕傲的地方」。


     如今,華碩將和碩持股比率,一口氣降到25%,未來也決定持續降低對和碩持股,這樣破釜沉舟勇氣,是值得肯定的,但願,華碩未來幾年,也能像宏碁浴火重生,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



 


 


華碩分割減資 要和碩斷奶




  • 2009-12-12
  • 中國時報
  • 【林上祚/台北報導】



     華碩昨日宣布分割減資,明年七月一日,華碩將正式分割代工部門和碩聯合,華碩股東一張股票,可換得150股新華碩股票與404股和碩股票,新華碩對和碩持股,將從100%大幅降低至25%,由於分割減資導致保留盈餘減少9%,部分股東明年度所得稅甚至將因此增加。


     華碩在2007年7月宣布品牌與代工分家,當時分割的二家公司和碩聯合與永碩,仍然是華碩百分之百子公司,儘管華碩二年來一直希望降低代工部門的持股比重。無奈這二年來,和碩在代工訂單的爭取上沒有明顯進展,金融海嘯一來,和碩連引進策略性投資人的計畫都因此停擺,和碩聯合財務長林秋炭說,「連客戶都會問我們,怎麼分家只分一半?」


     華碩昨日宣布,將和碩為首的929億元長期投資部位,切割至獨立控股公司,再由和碩反向合併控股公司,新華碩仍持有和碩25%股權。由於長期投資部位因此減少697億元,華碩必在股東權益項目,進行等額的減少,根據華碩規劃,新華碩資本公積將減少241億元,保留盈餘將減少81億元,股本將減少365億元,以目前股本405億元,華碩這次減資幅度高達85%。


     華碩發言人張偉明強調,華碩目前每股淨值38.97元,分割後,新華碩每股淨值150.5元,150股新華碩淨值22,568元,404股和碩淨值則是16,406元,華碩股東在分割前後的權益不受影響。


     但由於華碩這次減資85%,有動到81億元保留盈餘,保留盈餘的減少依據所得稅法,股東須繳納所得稅,持有一張華碩股票的投資人,課稅所得將因此增加1904元,部分華碩股東明年所得稅將因此增加。


     不過,華碩法人投資人對於華碩過去二年,未及時幫和碩引進策略投資人,華碩投資人明年七月一日分割後,取得的404股和碩股票,必須等到和碩申請「簡易上市」案通過後才能變現,感到有些不滿。


     張偉明強調,品牌與代工的分割,長期對公司價值絕對有提升的機會。



 


 


 


華碩分割 股價面臨2波考驗




  • 2009-12-12
  • 工商時報
  • 【楊玟欣/台北報導】



     華碩(2357)昨日宣布將75%和碩股權釋股給全體股東,並將減資85%,1張華碩將變成150股華碩,外加404股和碩,但每股淨值達150.5元躍升為國內第一「百元淨值」的公司;但是法人指出,和碩是二線筆電代工廠,在規模經濟壓力下,對其明年展望保守,且仍未上市,財務透明度較低,流動性不佳,華碩股價將面臨短空考驗,對下周股市反應保守看待。


     法人指出,華碩股價將面臨兩波考驗,一是下周市場對釋股案的失望性賣壓,由於並未如預期引進重量級股東,例如鴻海,而是讓股東強迫中獎,考量到投資人的觀感,下週華碩股價恐面臨較大的壓力。


     法人指出,第二波賣壓則是明年7月前,因減資的緣故,華碩將會停止交易長達1個月,7月底恢復交易,通常投資機構基於風險以及資金流動性的考量,恐會在停止交易前先行賣出。


     法人也表示,儘管和碩計畫明年第3季至第4季掛牌上市,但時間點仍充滿不確定因素,在華碩減資重新掛牌後,和碩若仍未上市,將導致投資人帳上持有未上市公司的股票,除了和碩財務透明度不高,恐引起投資人疑慮之外,投信以及外資法人因規定不能持有未上市公司股票,這是會引起法人股東賣壓,值得留意。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對此回應,華碩目前100%持有和碩,因此華碩的股東本來就持有和碩股票,且市場有買賣機制,不願意換股的股東,可透過賣出股票不參與釋股,因此釋股75%給全體股東,並不能說是強迫中獎。


     其他影響尚包括稅負考量,華碩指出,此次分割規劃預估將沖減約81億保留盈餘,每持有1,000股的股東,將產生1,904元的課稅所得淨額,華碩可扣抵稅額約18%,換言之,適用21%稅率的投資人,大約會產生120元稅負。華碩指出,將適度提高明年度現金股利比率,增加股東現金股利所得,抵銷稅負影響。


     根據華碩去年年報,華碩前10大股東分別為花旗投資專戶、和碩副董徐世昌、華碩創辦人之一謝偉琦、華碩董座施崇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中華郵政、公務員退撫基金、一銀專戶等。


 


 


跳升至150元




  • 2009-12-12
  • 工商時報
  • 【楊玟欣/台北報導】



     華碩(2357)與轉投資公司和碩聯合釋股方案終於出爐!昨日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共同宣布,將釋出75%和碩股權給全體華碩股東,華碩則取得25%持股,同時就分割的營業價值辦理減資85%,股本降為63.7億元,每股淨值跳升至150元。法人估,華碩明年EPS可望以25元起跳。張偉明表示,華碩將尋求方法盡快將所持有的25%和碩股份,降至20%以下。市場解讀,釋股對象應是以財務型投資人為主。


     在分割轉讓前,華碩總淨值為1,655億元(含和碩929億元),張偉明指出,華碩設立和碩控股公司,將100%和碩持股轉讓和碩控股,預計分割讓與給和碩控股的營業價值為928.94億元,華碩全體股東依持股比例取得和碩控股75%股權,相當於697億元淨值,而華碩將就分割轉讓淨值減資36.1億股,折合淨值697億元,亦即減資前後股東總權益不變均為1,655億元。


     華碩減資基準日訂為明年7月1日,股本將降為63.7億元,每股淨值從39元,躍升為150.5元。張偉明表示,減資之後,投資人所持有的1,000股華碩,依減資85%計算,投資人將取得150股華碩股票,以及404股和碩股票(根據換股比例40.37%換算)。張偉明指出,華碩減資後上市參考價將依主管機關認可的合理計價制計算,和碩上市承銷價格則由專家以及承銷券商依合理機制計算。


     法人預估,華碩明年品牌獲利150億元,和碩獲利60億元,在釋股之後,華碩認列和碩利益從100%降為25%,推估華碩明年獲利約在165億元,受惠減資效果,EPS將飆升至25元以上。以15倍本益比推算,股價為375元,將快速成為NB股股王。


     和碩方面,法人指出,其每股淨值雖為40.6元,但今年前三季EPS約在2.2元左右,以市場上對NB代工廠如廣達、仁寶等,本益比約13倍至15倍左右,法人推估,和碩合理的掛牌價位應落在30元至35元左右。



 


 


 


新聞分析-子公司當自強




  • 2009-12-12
  • 工商時報
  • 【楊玟欣】



     華碩釋股案出乎市場意料,最熱門的點名對象抱括鴻海、英業達,完全不在榜單上。華碩曾透露,釋股有三個可能方向,包括被收購合併、釋股財務性投資人、以及釋股華碩股東。


     市場焦點一度集中在併購,認為對和碩綜效最大,因為和碩筆電年代工量1,200萬台至1,300萬台,且代工訂單江山大致底定,要從大廠手中搶單並非易事,在講求經濟規模的代工戰場,和碩經營之路勢必面臨不少的挑戰。


     市場因而熱心點名進軍筆電代工的鴻海,以及NB代工老四英業達,認為和碩與任何一方結合都有可能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料,答案揭曉,是市場關注焦點最少、驚喜也最少的釋股全體股東。


     而且按照此次釋股案規劃來看,華碩手中25%持股,因為比重不具主導權,要找到如鴻海之類的代工廠入股機率並不高,短期來看,和碩應會自立自強,走一條自己的路,併購的可能性暫時畫下句點。


     另一方面,市場指出,華碩釋股給全體股東的規劃,等於變相強迫股東換取和碩股票,並未遵重股東權益,因為對投資人而言,若要投資代工廠,未必會選擇屬二線廠的和碩。事實上,不滿的投資人雖只要在市場賣出華碩股票,用腳投票,即可捍衛自己的股東權益,但此舉也將導致市場賣壓沉重,對股東造成傷害難免。


     華碩曾是股票市場上的股王,去年第4季大幅虧損,股價創下掛牌新低價;今年股價表現雖有起色,但短期內恐因釋股案不利股價表現;明年則因減資籌碼變輕,可望登上NB股王寶座,華碩股價近3年戲劇化轉折,對長期持股的投資人,恐怕有如洗三溫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