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物超所值玩到極致將變成「零和遊戲」,有人賺到就代表有人失去,一個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價值觀,對我而言不只有礙身心健康,而且會瓦解人與人得來不易的信任基礎,衍生更多的社會與道德問題。

台灣人很有趣,做什麼都喜歡算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當CP值越高,表示你所付出的每單位成本所換到的產品或服務品質越高,換句話說,也就是所謂的「物超所值」。白話文叫做:「爽!賺到了!」

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追求物超所值是人的天性,就心理學的層面觀察,賺到的感覺也確實很爽。但我個人有個壞毛病,總是喜歡探究當一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發展到極致時,是否會因為量變產生質變呢?也就是說,當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追求物超所值時,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我唯一能想到的答案是互為抵消,甚至是互相對立。因為「物超所值」勢必有一個「交換」的過程,有交換的標的物,也有交換的對象,而當交換雙方的立場不同時,物超所值的衝突也將隨之發生。

例如,對大部分的上班族而言,物超所值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員工永遠希望用最少的付出換取最多的薪資收入;但對大部分的老闆而言,物超所值的員工就是「多工耐操薪水低」,老闆總是試圖用最少的薪水壓榨最多的員工產值。所以勞資雙方永遠處於對立面,彼此都認為彼此貪婪低級沒良心,很難開啟有建設性的對話空間。

勞資關係是這樣,消費者與廠商的關係也是這樣。對消費者而言,所謂的物超所值是成本極小化;但對廠商而言,物超所值則是利潤極大化。一旦雙方追求物超所值到極致,少數貪婪的消費者會試著鑽規則漏洞,能凹就凹,免費最好,最後變成恐怖的「奧客」;而部分不肖廠商也開始昧著良心做事,能省就省,有賺就好,最後變成邪惡的「奸商」。
 

因為物超所值玩到極致將變成「零和遊戲」,有人賺到就代表有人失去,一個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價值觀,對我而言不只有礙身心健康,而且會瓦解人與人得來不易的信任基礎,衍生更多的社會與道德問題。

 


兩性關係何嘗不是這樣?為什麼有人非白富美不娶、非高富帥不嫁?為什麼總是有人立志嫁入豪門、總是有人希望可以少奮鬥20年?為什麼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永遠讓人期待、為什麼會有「寧願在Audi上哭泣,也不要在Toyota上放空」經典名句?我深信其中必定有真愛(是的,我依舊相信愛情),但我肯定其中不乏有人懷抱著物超所值的追求與期待。

同儕關係呢?親子關係呢?社群關係呢?宗教與信眾的關係呢?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呢?當所有人都一昧追求「物超所值」時,人與人的關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法國大革命時期,羅蘭夫人在臨死前曾說過一句發人省思的千古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若換成「物超所值、物超所值,多少問題假汝之名而行!」應該也不誇張。因為物超所值玩到極致將變成「零和遊戲」,有人賺到就代表有人失去,一個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價值觀,對我而言不只有礙身心健康,而且會瓦解人與人得來不易的信任基礎,衍生更多的社會與道德問題。

或許,該是學習「物當所值」的時候了。試著學習尊重專業,試著不要拘泥表面的價格,試著理解事物內在的價值,試著尊重彼此的角色與立場。付出你應當付出的代價,爭取你理當獲得的報償,讓交換的過程變得更公平、更心甘情願。這中間勢必有摩擦、會衝突,甚至讓人感到痛苦。但這是磨合過程中必然有的好轉反應,熬得過,整個社會將有機會向上提升,撐不住,整個社會勢必會向下沈淪。你選擇哪一種?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太理想主義了,事實上,我是個標準的現實主義者,因為我知道在你的物超所值和我的物超所值和他的物超所值的拉扯之間,除了少數的財團或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大部分的人都會是輸家,除非我們試著放手,開始學習物當所值的生活,否則我們都將過著「委屈求全」的生活,活在一個只有輸家的世界,光用想的就讓人不寒而慄。
 
究竟該怎麼開始「物當所值」的人生?答案其實很簡單:

★ 你覺得你值多少薪水,就尊重別人也值多少薪水。
★ 你覺得你值得多被看重,就尊重別人也值得多被看重。
★ 你覺得你值得更好的人生,就尊重別人也值得更好的人生。
說穿了,就是懂得「尊重」彼此而已,不是嗎?
 
 
原文 :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7-110856?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