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灣還大44倍的垃圾島?你看不見的海洋悲歌

 
211 人追蹤
追蹤
 
魯皓平

大概在民國70年代,台灣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各大產業輝煌興起的時刻,當時的榮景可謂4、5年級生最津津樂道的出色。但那個時候,人們的環保觀念不興盛、沒有相關知識與豐沛經驗,因此除了廢氣與汙水排放肆無忌憚外,就連許多製造業、傳產業的廢棄物,也往往是眼不見為淨的逃避。

許許多多不成文的「默契」,讓製鞋廠、成衣商、紡織業等產業會將生產之廢棄物、淘汰之劣質品直接大把大把的往河中傾倒,這些垃圾隨著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匯入淡水河,最終流入台灣海峽與廣袤的太平洋,再隨著洋流的飄移四散至世界各地。

可別以為這樣就沒事,因為人類對地球的傷害,可是每一個舉動都會留下傷疤。

而像台灣早年發生這樣的環保憾事,其實每一天都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上演。

太平洋垃圾帶:比台灣還大44倍

檢視相片

何其無辜的魚類、海鳥、海龜、哺乳動物,就成了人們自私枉顧下的犧牲品,也許誤食、可能是被纏繞、更會因為感染而導致暴斃。除了沙灘上你我很明顯就能看到的無數漂流垃圾,在大海上,其實還有你所不知道的可怕「垃圾島」……

根據科學家發表於《Nature》期刊上的研究報告,俗稱「太平洋垃圾帶」(Garbage Patch)的垃圾島,近年已經有不斷增加擴大的趨勢,這些因為洋流帶動漂流、最後在副熱帶高壓帶靜止的垃圾,長年累積下來已成了誇張的「雲狀」漩渦,從加州外海一直延伸到夏威夷,大小跨越了160萬平方公里,這是法國領土的3倍,更是台灣領土面積3萬6000平方公里的44倍大。

如此不斷延伸的垃圾帶,是地球上海洋塑料最誇張的聚集區,這項調查是由「清淨海洋」基金會(Ocean Cleanup)所策劃的行動,科學家們透過為期三年的繪測調查,「該地區至少有超過1兆8000億個塑膠廢料,總重量超過900萬公噸,而且情況一直不斷再惡化。」

垃圾島上充斥人類的「傑作」

檢視相片

為了分析太平洋垃圾帶到底跨越多大的範圍,研究團隊進行了全面的採樣工作,並同時以30艘船直接進入塑料區域探索,以採集方式蒐集部分垃圾;空中探索上,也有數次的飛行任務,空中掃瞄了超過300平方公里的海洋表面。

在這些綿延的「垃圾島」上,專家發現92%的質量都是由較大的物體為主,像是塑膠廢棄物、電腦機殼、輪胎、手機、鞋子、衣服、寶特瓶、塑膠袋等累積的聚合體;8%的質量為塑膠微粒,這是在太陽曝曬和海水沖刷下產生的塑膠碎屑──非常容易被海洋生物吞下。

而自從1970年代開始觀測太平洋垃圾帶以來,垃圾增加的速度一直沒有減少,人們丟棄的量遠遠比大自然可以自然分解的量高出許多,近乎成長了16倍。

2050年塑膠垃圾恐比魚類還多

檢視相片

環保團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也研究發現,全球每年生產3億噸塑料,其中有5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碎屑漂散到海洋中,進而被海鳥、魚類和其他生物攝入。

可怕的是,預估到了2050年,大海中塑膠的重量,會比魚的重量還重。而隨著食物鏈不斷累積,最後將這些塑膠吃進肚子的,還是人類自己。

科學家們最近也估算出,吃海鮮的人,每年會多攝取約1萬1000個塑膠碎片;在英國捕獲的所有魚類中,就有超過1/3魚種體內含有塑膠,包含鱈魚、鮭魚和貝類。研究人員強調,回收利用並不能防止塑料廢物對環境的影響,它只是延遲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

 
檢視相片

在海洋垃圾中,最常發現的便是寶特瓶,而寶特瓶卻也是人類侵害地球最主要的元兇。專家預估,到了2021年,寶特瓶年消費量將達到50萬億瓶,遠遠超過回收所能達到的數目。

可怕的事實是:世界各地每分鐘共購買100萬個寶特瓶,4年後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20%,環保問題岌岌可危。專家還預估,嚴重程度不輸給氣候變遷的災難。

先了解問題 再解決問題

檢視相片

研究團隊負責人勞倫特(Laurent Lebreton)強調,「為了能夠解決問題,我們認為首先了解它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結果提供了關鍵數據,來開發並測試我們的清理技術,研究更突顯了處理塑料污染問題的急迫性,如果再如此不受控,我們可能再也沒有挽回的一天。」

「清淨海洋」基金會創始人博元(Boyan Slat)說,他們正計畫一個可以阻擋的「攔油索浮動牆」,在洋流繪途經的區域做攔截,不讓垃圾再漂至無風帶,這在垃圾物品被分解成塑膠碎屑前,是個最有效的處理方式。不過,考量到整體垃圾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這個挑戰是十分巨大的。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獨孤求敗 的頭像
    獨孤求敗

    選擇權搖錢樹 專業投資 | 選擇權教學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