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插手校園選舉,也插手水利會改官派,華視改官派,現在國語日報也要改官派

黨政軍不要介入媒體

 

 

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16000465-260109

 

《國語日報》改選董事長爆發爭議,鬧到主管機關教育部,未料教育部卻認定《國語日報》由政府捐助成立,主張由部派半數董事,並向法院聲請解聘全體董事的職務。

儘管潘文忠部長公開表示,絕不干預媒體自由,也不會接管《國語日報》,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藉形式性的說詞掩飾真實意圖,教育部意在掌控董事會,實質控制這家重要媒體。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長黃月麗的說法就比較直率,她直接講明教育部堅持指派半數董事。兩者說詞看來矛盾,其實並不衝突。

部長講的是形式上教育部沒有接管,因此未來《國語日報》仍將是一個獨立的財團法人,不會成為教育部的下屬機關。司長講的則是實質,未來教育部要掌握過半董事,這不是接管嗎?教育部不但接管了《國語日報》,還可以規避立法院對教育部的監督,因為這不算是教育部的法定組織及編制。

教育部強搶《國語日報》的舉動,不但掠奪民間資源,還隱藏令人憂心的政治動機,我們須先提出警告。《國語日報》創立於1948年10月25日,正是台灣光復節。選在這一天成立,根本的用意是幫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同胞學習國語。抗戰光復了台灣國土,《國語日報》則是要光復台灣的國語。畢竟在此之前,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所謂國語指的是日語。如今光復了,政府責無旁貸要為國語正名,因此創辦了一份以推行國語、普及教育為宗旨的專業報紙,這就是《國語日報》,目前全世界唯一全文標註注音符號的中文報。

《國語日報》成立以來,推行國語教育功不可沒,更是陪伴許多人從小學習國語的專業報紙。隨著數位匯流的科技進步,一方面,紙本報紙的發行量已不如以往,《國語日報》近年來本業虧損,靠著各種才藝班而維持運作,顯示出《國語日報》正遭逢極大的挑戰。在此同時,年輕世代的國語程度有日漸降低的趨勢,許多年輕人連基本的書寫能力也下降了,這又反映出如何在新時代推行國語教育,仍然是當務之急。

當此關鍵時刻,《國語日報》不思如何對原有使命予以創新,反而因為董事長改選爭議而自亂秩序,令人痛心。至於主管機關教育部本來應該善盡監督之責,依法讓《國語日報》回到常軌發展,結果居然見獵心喜,公親變事主,急於強搶《國語日報》的董事席次,卻忽略了可能衍生的問題,更令人失望。

《國語日報》是新聞媒體,任何民主國家的政府都不該染指新聞媒體。教育部一方面說不會干涉媒體自由,另一方面又急於實質接管,顯然自知其非而又一意孤行,有這種公然違反民主常態、口是心非的教育部,是民主政治與人格教育的大危機。

民主理論一向不相信政府,認為是必要之惡。西方諺語有云:「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經營產業成效不彰的案例太多,最近中廣音樂網、寶島網兩個頻率被政府收回,卻草率決策指派成為政府電台,頻率經營績效大不如前,不但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更造成頻譜公共財的損失。

《國語日報》一旦被教育部實質接管,未來發展讓人難以樂觀,難怪連工會對教育部接管也強烈反彈。教育部只想集權、不管結果的心態,也是民主政府的一大危機。

最讓人擔心的是,教育部會不會利用《國語日報》借殼上市。《國語日報》當初成立的目的是要推行國語,然而,教育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國語教育上的作為令人完全不敢苟同,例如「高中國文課綱課審會普高分組討論國語文文言文選文小組」找的成員,只有1名國文教師,其他包括物理教授、化學老師、護理老師、音樂老師,還有高中生和大學生。

這到底是要推行國語還是要消滅國語?未來教育部指派《國語日報》董事,又會找來什麼人選?《國語日報》一旦不再推行國語,這會是更大的危機。

教育部當懸崖勒馬停止強搶,回歸主管機關立場,依法監督《國語日報》自行產生適任董事,回歸推行國語教育普及化、財務健全的正軌,才符合民主常態、創造多贏。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