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會不會飛?」這個問題拿來問都市人,得到的答案八成是「怎麼可能!」但在台東縣卑南鄉的金洺自然農場,雞不但恢復了老祖先會飛的本能,甚至可以「一飛沖天」,上到10公尺高的龍眼樹棲息。

走進金洺農場,雞、鴨、鵝、火雞四處漫步啄食,雞舍的門開著,可自由進出,還有個池塘可游水。牠們是農場主人吳金洺養來幫忙農事的「工作夥伴」,負責吃蟲、吃果樹下的雜草,糞便則是土壤的天然肥料,自成循環。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都市人到了農家,也幾乎每事問︰「竹筍為什麼要清晨去採?」「西瓜的花還分公母?」「雞鴨鵝養在一起會不會打架?」吳金洺夫婦一一耐心回答。

55歲的吳金洺,有著莊稼漢結實的體格,皮膚黝黑、手掌厚實,透露長年務農的辛勞。

他出身台東農家,成年後外出打拚,從事營建業,17年前(1996年)、38歲時回到老家,接手農場。夫妻倆都不喜歡農藥的味道,也擔心農藥影響自己和消費者的健康,決心跳脫慣行農法,用不一樣的方式施作,試試不灑農藥除草除蟲、不用化學肥料,能不能種出甜美的蔬果。

這麼醜的水果誰要吃!

有了決心,但到底怎麼做,卻是長路迢迢。當時有機概念不普及,他根本找不到前輩問,「只能靠自己摸索,用時間、金錢去換經驗,」他說。

第一年他種的釋迦幾乎全死了,他認為關鍵在土壤。這塊地已用除草劑二、三十年,草根本長不出來,因為沒有草抓住土壤,大雨一來,含養分較多的表土就被沖刷掉了,留下的土壤堅硬又缺乏養分,果樹當然長不好。

他用牛糞(因牛只吃草,糞便較乾淨)、檜木木屑發酵成堆肥,改良土壤,讓土壤變得比較鬆、透氣,作物才容易生長。

不過土地恢復地力需要時間,並不會立刻回報以豐美的作物。接下來幾年,釋迦的產量仍然不穩定、賣相不好,打不開市場。鄰居看到他種出的釋迦又醜又小,笑說︰「你種的是什麼東西啊!誰要吃!」「還好我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咬牙苦撐,開發副產品釋迦冰,兼做老本行,去幫人搭蓋鐵皮屋,貼補家用。

他說,因為果樹已經習慣人工給予化學肥料了,當人不再給化肥,逼迫它們去吸收土壤裡的養分,一開始會產生拮抗,「果樹不像有病快死,但也長不好,」過了這段拮抗期,果樹恢復吸收土壤中養分的「本能」,就能長出健康的果實。

他熬了六、七年,終於等到穩定的產量。「現在隨便種,都長得很好,」他露出憨厚的笑容。甚至連山豬也會夜裡下山來吃他種的釋迦。「動物的感官比人敏銳,有農藥的東西牠們不會吃。」

他不種單一作物,由短期(如小黃瓜、西瓜)、中期(如薑)、長期(如檸檬、竹筍、釋迦、枇杷)多種作物形成環境平衡,也平衡農場收益。其他使用傳統農法的農友問他︰「你噴什麼藥?施什麼肥?怎麼長這麼好?」吳金洺心想︰我什麼也沒噴呀。

雞鴨是天然除蟲、除草機

很多農友不願從事有機栽種,是擔心產量不穩、不夠,經濟效益不大。吳金洺思索︰人摘取水果,等於帶走土地的養分,如果沒有替土地補充養分,土壤恐怕愈來愈貧瘠,產量遞減。如果不用化肥,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土壤肥沃,增加有機栽種的產量?

他想到養雞、鴨、鵝,糞便回歸土地,正好是天然的肥料。

家禽還是天然的「除蟲機」。吳金洺曾種出表皮是黑色的釋迦,這是因為介殼蟲附在釋迦上吸養分,同時分泌蜜汁,引來煤煙菌繁殖,所以呈黑色,雖然表皮削掉還是可吃,但消費者很難接受這麼醜的水果。

自從養家禽後,因為牠們會啄食介殼蟲,已經不會再長出「黑釋迦」。

家禽也是天然的「除草機」。一般農場的果樹下,幾乎看不到雜草,因為噴了農藥,草長不出來。吳金洺不用農藥,雜草長到小腿肚那麼高,就給他的「工作雞」、「工作鴨」、「工作鵝」當食物。

吳金洺不只摸索有機栽種,還自己繁殖家禽。有些雞體型小、不敢走進較長的雜草,因此他特別改良雞隻的品種,用「蘆花」、「洛島紅」兩種雞繁殖出適合長草、野放的雞。哪兩隻雞是一對、哪隻野鴨硬跟著母鵝當「養子」,他都瞭若指掌,讓人忍俊不住。

他把17年來摸索經營出來的這套農法稱為「金洺自然農法」。

彎的小黃瓜不好吃?

有機農業要成功,不只生產者要改變觀念,消費者同樣需要觀念革命,比如不能再那麼重視農產品的外觀。

吳金洺舉例,小黃瓜本來就有的長得直、有的長得彎,不影響養分或口感,但來收購的店家覺得直的小黃瓜比較好包裝,而且消費者喜歡。東挑西挑,一半就挑掉了。「這實在是浪費食物。彎的小黃瓜我們留著自己吃。」他的雞鴨鵝也吃這些無毒蔬果,幸福得很。

不好看的東西未必不好吃。吳金洺隨手拿來幾根野生香蕉,個頭小,皮已經熟透發黑,但仍然香甜好吃。

知道盤中怎麼來的,才能體會粒粒皆辛苦。

比如西瓜很「笨」,它的藤蔓如果被風吹翻,沒有人幫它翻回來,它就不會結瓜。因此瓜農必須頂著烈陽、趴在地上把瓜藤轉正、拉直。吳金洺曾帶民眾參觀農場,他解釋完栽培過程,民眾不禁有感而發︰「原來吃到水果那麼難,以後不會再嫌貴了。」

生產者用無毒蔬果照顧消費者的健康,吳金洺也期盼消費者能照顧到生產者的生活,不能一味要求低價。「種一顆高麗菜要3個月,卻只賣5元、10元,這樣划算嗎?不如不種,」他感慨。

吳金洺說,農人最不擅長的就是行銷,他也一直在學。比如跟旅館業者合作,推出行程,讓旅客來農場了解、體驗有機栽種,也讓農產品多一個銷售機會。他也不辭舟車勞頓,不時搭火車五、六小時,到台北水花園農夫市集、台中中興大學農夫市集賣自家產品。

吳金洺希望農場能朝自給自足發展,成為一個生態平衡的自然農場。連給雞鴨吃的有機米(米糠、屑米),他都想自己種。

下一代還有得吃嗎?

雖然自己的農場漸入佳境,但吳金洺卻憂心台灣農業的未來。

一是年輕人願務農的不多,經驗無法傳承。吳金洺今年55歲,在農村還算年輕的,他的伯母80歲了還在下田。吳金洺打算找學校談建教合作,用師徒制把經驗教給年輕人。

二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低,太依賴進口。這幾年氣候異常,災難頻傳,國外的糧食產量也受到影響,「我們這一代還可以進口糧食,下一代還有糧食可以進口嗎?而台灣的糧食不夠自給自足,下一代還有得吃嗎?」吳金洺拋出一連串問題,留給所有台灣人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