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才貼出主計處的經濟成長數據是做出來的 , 剛好看到此文有比較專業客觀的解讀
這樣需胖的因素扣一扣 , 搞不好是零成長或是負成長


不要虛假的數字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 說真話比較重要
這八年來政府做得很差 


二○○二、二○○三年,國庫彌補國安基金已賣出


實現虧損達八十九億,另外拿台糖股票作價三七


七.九億彌補帳上未實現虧損,累計過去國庫撥補


高達四六六.九億,政府前幾年居然把這筆國安基


金的虧損列入經濟發展支出中 . 天ㄚ ! 國安基金護盤


的損失列入經濟成長支出 !!!!!!!  馬的 !


2004、2005、2006、2007虧損多少 , 真想知道


 


 








超越貧窮線 為什麼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主計處上調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達五.四六%,經濟成長數字亮眼,為何一般民眾仍覺得日子難過?

《天下雜誌》特別深入追究,為你揭開其中謎團。


文/賴建宇 攝影/邱劍英

「經濟成長率五.四六%?會不會是主計處跟消費物價成長率一.六五%搞混啦!」一位經濟學家開玩笑地表示,這樣比較能符合外界一般的感受。

是什麼原因讓一般老百姓和經濟學家都會對五.四六%的經濟成長率感到詫異?

所謂的經濟成長率,是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按固定期價格計算之年增率。

統計盲點1 貿易平減,讓GDP「虛胖」一兆

首先,台灣近年來對外貿易條件的惡化,是造成實質GDP「虛胖」的主要原因。從二○○○年到二○○六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大約一半是貿易出超的貢獻,前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分析裡面有很大的比例,是進出口物價的調整產生出來的。

按照GDP的定義,出口減進口計為GDP當中的貿易貢獻。過去幾十年來,不管進口或國內物價多是呈現上漲的趨勢,為避免在計算「經濟成長率」時受物價波動,必須設一個基準年,把物價調整回去成為「實質經濟成長率」,好方便比較。

我國訂的基準年為二○○一年,又恰好二○○二年是產品進出口價格成長率的分水嶺,之前進出口物價成長率互有高低,但之後,由於國際原物料開始上漲,相對的我國出口電子資訊產品價格卻一直滑落,進出口物價相對指數愈拉愈大。

以佔出口將近一半的電子產品來說,今年十一月的出口價格只剩二○○一年的七成。意思是假如今年出口一台七千元的十七吋液晶螢幕,在換算成實質GDP時,可以調整成一萬元;同理,進口的一桶原油,在平減到二○○一年的物價後,價格只剩三分之一。

就是這樣的「平減魔術」,出口虛增,進口虛減。據主計處資料顯示,貿易損失二○○四年超過六千億,二○○五年八千億,去年超過一兆。「這筆錢是外國人賺走的,」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對於貿易損失愈來愈高感到不滿。

「其實那是虛的嘛,老百姓當然感受不到,老百姓的生活消費都是用當下的物價,」薛琦說。

統計盲點2 折舊貢獻,不是真正當年的產值

第二個原因造成GDP虛胖的是折舊。GDP算的是投資毛額,也就是除了每年新增的投資外,尚包含機器設備折舊。這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明星產業「兩兆雙星」中的兩兆產業——半導體跟面板。兩者都需要買進大量機器設備,而且汰舊率高、折舊率也高。如果這兩個產業比重愈大,就表示GDP必須提列愈多的設備折舊,這部份是不能拿來消費的,因此民眾也感受不到。薛琦引述主計處資料發現,折舊佔GDP比重從二○○○年的一一.二%上升到去年的一三%,金額也從一兆一千億放大到一兆五千億。

統計盲點3 三角貿易,海外生產的獲利未必匯進國內

第三部份就是三角貿易的高估。所謂三角貿易指的是國內接單,海外生產、出貨。三角貿易佔我國出口比重自二○○○年不到一%開始,之後年年迅速攀升,到今年前七個月比重已經超過國內出口的一半,金額超過六百億美元。

二○○五年主計處改變GDP計算方式,採取有別於央行「現金制」的編算基礎,原本是企業獲利實際匯回台灣才算數,現在採用IMF「權責制」的統計基礎來對上市公司調查,只要企業認列海外獲利,就計入台灣的GDP。由於這部份獲利未必會匯回台灣,自然民眾也未必能如實感受到數字的成長。

經濟成長,政府幫倒忙

除了統計盲點外,薪資沒有漲更讓一般勞動階級感受不到經濟成長。一方面薪資成長率近七年全國平均不到二%外,主計處統計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也顯示,從一九九○年的五一.四%,一路下滑到二○○六年的四五.六%,顯示勞工可分享到的經濟果實愈來愈小塊。

結果就是大家口袋都薄薄的。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分析一九九九到二○○五年家戶所得年平均成長率僅僅是千分之一,支出成長卻是一.二%。

冰冷的大環境下,政府不但沒有刺激景氣,反而將總預算的大餅漸漸轉往國防與社福。明年度的中央總預算書上,經濟發展只剩總預算的一一.九%,五年內少掉四個百分點,預算也從二○○四年的兩千五百億,一路縮到今年的兩千億。

檢視過去十年的GDP結構,政府投資貢獻經濟成長只有一年為正,最近更連續八年都是負成長,每年投資經費從十年前的五千億,到今年只剩四千一百億。

不僅規模縮水,政府在編列經濟發展預算的「純度」也遭立委質疑。依據立法委員林滄敏辦公室提供資料,二○○二、二○○三年,國庫彌補國安基金已賣出實現虧損達八十九億,另外拿台糖股票作價三七七.九億彌補帳上未實現虧損,累計過去國庫撥補高達四六六.九億

一向治學嚴謹的梁啟源在計算複雜的經濟成長率時,也覺得奇怪,他自己的模型怎麼無法和主計處公布的兜在一起。他一探究竟發現,政府前幾年居然把這筆國安基金的虧損列入經濟發展支出中。難怪「過去幾年來,政府投資是負成長,但政府預算沒有負成長,」找到答案後這位認真的學者不禁搖頭。

外熱內冷惡性循環

政策傾斜、財政緊縮造成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對於投資、消費趨於保守。我國閒置在銀行裡面的資金高達一兆四百五十六億,這些就是儲蓄減掉投資後剩下的超額儲蓄。台灣超額儲蓄率今年創SARS以來的新高達八.一%,明年主計處甚至估計會達到八.九%。再看包含流動貨幣與銀行存款的廣義貨幣數M2,年增長率連續兩個月低於央行目標區三.五%,「就是銀行不放款,錢要放出去才是貨幣,在褲子裡的都不是貨幣,」中研院研究員吳中書如此解讀這個強烈的訊號。

「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我覺得面對問題最重要,」這是吳中書給政治人物和老百姓的忠告。





TOP





熱門焦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