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09.10.09 民眾拚錢途 善用權證保荷包 靈活操作現貨及權證 提升風險控管及獲利能力


【記者賴育漣╱台北報導】


權證為證券市場的衍生性商品,槓桿雖較現貨為大,複雜度相對投資人較高,使得不少習慣操作現股的投資人卻步。但權證身為金融商品,若能善用權證投機或避險,靈活操作現貨及權證,可有效提升投資人風險控管及獲利能力。


目前台股多頭一輪猛攻已經站上7,600點,昨以7,608點作收,創下今年新高,但逢高投資人居安思危,可搭配權證商品操作,以「賣出現股轉進權證」的模式來因應,可先將現股獲利落袋為安,買賣權證看對行情繼續賺,且槓桿倍數更大;看錯行情,最大的損失僅為支付的權利金,現股早已獲利了結。


另外,若要採取現貨的「避險模式」,則持續抱著手中的持股,加買價外10~20%的個股認售權證,等於是買一個個股下跌時的保險,若不幸持有現股、股價卻開始走低,搭配認售權證將會降低虧損。


而選擇權證商品時,仍必須要注意「成本」及「流動性」等問題,雖然今年新的造市制度已經讓權證商品的流動性高很多,但基本上因是各發行商自行造市,在整體市場前五大權證發行商幾乎囊括6成左右的占有率下,選擇前五大業者較不容易出現無法買賣或是權證價格無法貼近現貨股價反應的現象。


隱含波動率則反應投資人買進的成本,相同連結標的,相近的履約價、到期日的商品,因為有不同的執行比例,並不代表價格低的權證就比較便宜,反而隱含波動率較低的商品,顯示買進的成本相對較低。


但因為券商可視市場狀況調整隱含波動率,因此投資人還是要觀察發行商造市的品質,市場上就有權證投資人表示,有券商雖然隱含波動率略高,但是出場時的隱含波動率不會比進場時低,等於投資人不會吃虧,因此買進時略高並不影響獲利,最怕的是買進時低,出場時更低,投資人當然就欲哭無淚。


權證還有現貨沒有的「時間價值」問題,因為是衍生性商品有到期日,權證商品快到期時,時間價值會迅速流逝,因此建議非短線投資人不要選擇到期日低於1個月的權證商品;而價內權證漲跌幅等同於現貨,反而價平的權證商品槓桿倍數最大,投資人可選擇價內外10~15%的權證商品,最能感受權證商品的威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獨孤求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